禾草类植物景观营造案例——上海辰山植物园旱溪花境
2021-02-15 11:24:54
2021-02-15 11:24:54
旱溪花境全长260m,位于辰山植物园西北角的北美植物区内,整体呈南北走向,形如游龙。所在场地原有地形属于低洼地带,雨天积水较多,并难以下渗,不能够正常种植植物。在设计时,设计师利用了这一地形特点,化劣势为特色,将其设计成一条能降低雨水冲刷危害,并收集雨水资源的旱溪植物景观。 从场地处理看,旱溪两侧地形起伏错落,最大高差可达5m,宛如微缩版的山谷,谷地为卵石和青石板两条线路穿插组合构成,雨季时期,卵石低洼处积水成溪,耐水湿植物生长其中,用根系涵养水分,旱季时,雨季保留的水分又被旱溪内的植物充分吸收,有效的利用了自然降水,体现了节水的理念。
图1 旱溪花境全景图
从植物营造来看,旱溪花境共栽植包括禾草类植物、宿根花卉、花灌木及小乔木在内的70多种植物,其中有禾草类植物近20种,包括蒲苇属、芒属、狼尾草属、黍属等。
在花境布局上,大体量的花境主要布置在旱溪的两头、弯折处以及主路的转折点,小体量花境则穿插在旱溪两侧,形成具有节奏感的景观秩序,见图2。
在营造手法上,采用高大型的禾草类植物、花灌木及乔木构建花境的整体骨架,如蒲苇、银姬小蜡、沼生栎、松柏等,从竖向上整体把握花境框架,见图3。中景选用中型的禾草类植物和体量相当的宿根花卉,并以花叶品种居多,如花叶芒、细叶芒、矢羽芒、花叶蒲苇等,用以充实花境主体。前景选用地被型的禾草类植物和春末开花的宿根花卉,如菰、黑心金光菊、山桃草、香根鸢尾等,用以点缀,见图4。栽植时,旱溪花境充分考虑到了场地的限制,将菰、鸢尾等耐水湿的植物栽植在卵石缝中,将蒲苇、芒等耐旱的植物栽植在路边,确保植物的良好生长。
图2 有节奏的景观秩序
图3 花境背景
图4 花境中、前景
在季相上,旱溪花境最佳的观赏季在夏秋季,见图5。夏季,禾草类植物的株型和叶色处于最佳状态,同时宿根花卉开放较多,景观色彩最为丰富。从高处俯瞰,花叶植物在不同色调绿的衬托下,形成视觉焦点,而栽植的宿根花卉颜色通常较为淡雅,在景观中不明显。从近处观看,禾草类植物围合空间,宿根花卉夹道,充满生机感,但由于卵石处积水不流动,形成局部的死水,影响景观体验。秋季,禾草类植物抽穗开花,白色飘逸或朦胧的花序是主要的观赏点。从高处俯瞰,白色花序在深色叶的衬托下,显得格外鲜明,而花叶植物的叶色比夏季暗淡,景观整体和谐又不失层次,从近处看,禾草类植物饱满的株型遮盖小面积残败的宿根花卉,使景观较为充实,但无法弥补大面积宿根花卉留下的景观空缺,景观效果受到影响。
图5 旱溪花境夏秋远近景观
总的来说,旱溪花境作为以禾草类植物为基调的花境,在景观的可持续性上具有代表性。每年只需春季对禾草类植物进行修剪,同时对长势不好或疯长的其他植物进行补栽或梳理,就能保证一年的景观效果。由于禾草类植物的地上部分大多以年为生长周期,在株高、株型、色彩方面具有动态性,可以在不同季节展现不同风貌的旱溪景观。因为旱溪花境为粗放管理,沿青石板路近距离观赏时,受其他因素影响,嗅觉体验不佳。另外,部分道路被长势过旺的植物所侵占,导致游人行走不便,故最佳的观赏视角为俯瞰,可以纵览整个植物景观带。蜿蜒的旱溪代表潺潺的流水,繁茂的花草象征旺盛的生命,旱溪与禾草类植物的结合,使人感受到大自然生命力的顽强。
关于“黑豹工社“:
以园林植物应用、植物景观规划设计研究为主开展交流的团队。
订阅本公众号:
点击文章上方蓝色“黑豹工社”字样进行关注进入通讯录,右上角查找公众号或复制“heibao-gongshe”扫描下方二维码进行关注。
分享转发:
点击文章右上角,在菜单中选择”发送给朋友“、”分享到朋友圈“;亦可”复制链接“,推广到其他社交平台,在“黑豹工社”页面右上角弹出菜单中“推荐给朋友”。
查看往期内容:
如需查看本工社往期内容,可以在自定义菜单下拉单中查看,也可回复数字“1、2、3......”即可查看,如回复“1”,可查看第1-5期,回复“2”,可查看第6-10期,以此类推。
交流合作:
微信公众平台:“黑豹工社”,公众号:“heibao-gongshe”;
新浪微博:@黑豹工社;
新浪博客:黑豹工社;
邮箱:heibaogongshe@yeah.net
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黑豹工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