游上海朱家角古镇
2021-02-14 12:20:19
2021-02-14 12:20:19
作者简介 郑永生,男,1963年出生,笔名郑直,寓意直来直去,辽宁广播电视大学中文系毕业。爱好文学基本到了如痴如醉地步,喜欢途步孤行旅游,小打小闹写点游记,曾经没事就弄点短平快的“豆腐块”,偶尔也弄点杂谈、通讯、专访等,现在开始琢磨起零零散散的追忆文章,就想留下点絮絮叨叨的人生百味。从前在《冶金报》《中国交通报》《中国经营时报》《辽宁日报》《辽宁经济报》《写作》《党风月报》《廉政之声》《本钢日报》等国内报刊发表400多篇文章。 游朱家角古镇 原创:郑永生 正逢十一长假,我独自一人来到了朱家角古镇。古镇里游人如织,摩肩接踵,各地游客蜂拥而至,还夹杂着金发碧眼的老外,他们徜徉老街,流连古桥,出入深宅之中。 都说“到了古镇不看桥,等于没来”。古镇河道纵横,水网密布,街有水曲,路由桥通,我跟随着旅游的人群,来到了最有名气的放生桥。此桥是石拱桥,始建于明代。其五孔,全长70米,宽6米,造型优美,非常状观。走到桥的拱顶,视线开阔,放眼望去,风景秀美,宽阔的河面上时而有小船划过。河的两边是粉黛青瓦的江南建筑,建筑檐角下挂着一串串的红灯笼,古有文人雅士提诗赞美其云“长桥驾彩虹,往来便市井,日中交易过,斜阳乱人影”。没有想到我在桥上很好奇地看到了罗锅船,相传在清代乾隆年间,宰相刘墉来朱家角探访友人时,曾乘此船,由此知道了《宰相刘罗锅》电视剧里罗锅游船的由来。 过了放生桥,来到北大街,人来人往络绎不绝,卖猪蹄和烤肉的小店传来诱人的香味,窄窄的街道两边商品琳琅满目,各种各样的小店看得我眼花缭乱,有卖各种各样精美糕点的,还有卖玩具、卖古董、卖衣服的等等。 漫步于原汁原味的青石板路上,我来到了大清邮局。大清邮局,两层建筑,前身为清光绪二十二年(1896年)开办的大清邮局,是华东地区最早的,也是唯一保留下来的大清邮局旧址。邮局里面有很多物品,展示了当时当地各个阶层的生活状况,就说古老的明信片吧,通过这些明信片,我们可以穿越到清朝来,感受一下当时的文化氛围和生活气息。 往里走最值得游览的是课植园。课植园又名马家花园,建于1912年,是大型私人花园。由马文卿耗银三十余万两,占地96亩,历时十五年建成。课植园名称寓意是“一边课读,一边耕植”,反映了中国古代文化中,读书人“进而读书入仕,退而耕读在家”的历史渊源。 令我惊讶的是,古镇竟有一家“扎西达娲藏文化体验馆”,真没想到会有藏文化在江南古镇伫立。体验馆里的藏族人用汉语解说,不用去西藏就可体验西藏的民俗文化。展厅的佛教文化,唐卡和经文佛堂都是清朝时候的臻品。还有民居装饰、帐篷、客厅、服饰等都反映了藏民的生活风情。我体验了藏族女孩做的酥油茶,那感觉仿佛是把我带到了拉萨一样。 朱家角古镇还具“上海威尼斯”及“沪郊好莱坞”之誉,历来受到影视剧组的青睐,《情深深雨濛濛》《一江春水向东流》《春风得意梅龙镇》《浪漫樱花》《中华大丈夫》《51号兵站》《上海滩之恋》《特殊身份的警察》等众多影视剧在此取景。 朱家角古镇之游令我兴奋,由此有感而发:历史老镇我来游,看桥看景无尽头。古老房屋灯笼挂,课植园里古韵悠。扎西达娲任我走,古风水乡可忘愁。 编辑:一寸丹心 感谢您的阅读、转发和关注!
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印象本溪