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海博物馆的标准件,总能帮我「洗眼」
2021-02-12 12:47:21
2021-02-12 12:47:21
上海博物馆的书画陈列其实不输给其他博物馆的特展,这次去看到的是去年七八月份更换的展品,接下来1月19日至29日又会关闭展厅更换。其实几年下来,这次的展品大部分以前也见过,这里主要说一下第一次见的吧,先说书法部分。
北宋,赵佶《楷书千字文卷》
这件其实在吴湖帆特展也见过,不过当时名作太多,没有花很多时间看。这是宋徽宗23岁时的作品,跟30岁时《瑞鹤图》的御书比起来,显得略拘谨,除了因为年轻,还因为是打了格子写的。后者已经到了挥洒自如的境界,行文也偏行书了。这次北行所见几件宋徽宗都是过去见过的,所以2020宋徽宗+1还是只有四川博物院的《腊梅双禽》。
北宋,米芾《行书参政帖》
简单的一个手札,很见米芾临帖的功力,每个字放大都很好看。
南宋,赵构《真草书嵇康养生论卷》
这卷名作是我第一次见,是宋高宗浸淫“二王”书风的力作。当然赵构的创造性比他爹差得远。
南宋,吴说《行草下车帖》
之前几次上博展的吴说作品都是《阁中帖》,此《下车帖》与前者风格近似,皆有王羲之笔意。
元,赵孟頫《行书十札卷》
此卷多年前也见过,这次再看,有种“洗眼”之感。因为各种稀奇古怪的“赵孟頫”看多了之后,自己会陷入混乱,看回这种真迹就无比清晰。它虽然是随手写的书信,却基本上没有败笔,每一札都美极了。所以赵孟頫写大字怎么可能允许自己有那么多怪异的结字?明代伪书害人不浅。看古书画的人都应该每隔一段时间就到上博这种地方重新确立标准。
元,张雨《楷书蕤宾铁琴诗卷》
张雨曾随赵孟頫学书,不过他的书法并没有对赵孟頫亦步亦趋,很有自己的特色。去年在香港苏富比的一件《致伯清信札》,也是楷书,被刘益谦以一千多万“捡漏”,他还发朋友圈炫耀。上博此卷应该很久没展了,后面的题跋也很精彩。
元,吴叡《篆书千字文卷》
之前所见吴叡书法,只有张渥《九歌图卷》上他以篆书(上博版)和隶书(吉博版)所写的楚辞文字。这卷前面部分是隶书的《离骚》,只展了一部分,后面才是篆书《千字文》。
明,唐寅《行书赠舜承诗卷》
唐寅书法的标准件,每个字都很潇洒且充满动感,但字与字之间几乎没有连带。唐寅赝品太多,这卷也可以“洗眼”,光是凭画上的题诗,大部分都可以去伪存真。
明,徐渭《行书女芙馆十咏诗卷》
今年是徐渭诞辰500周年,据说又有徐渭大展。想起当年跑去兰亭看徐渭展,却只看了一堆复制品。
南宋,佚名《莲社图卷》
此卷人物构图基本上与张激的《莲社图卷》一致,人物的刻画也还不错,但是背景画得很呆板,我怀疑是两个人分别画的。
元,赵孟頫《兰竹石图卷》
赵孟頫以书法飞白法入画的典型,不过那首“石如飞白木如籀”题的并不是此卷。后有非常多元人跋。
元,李昭《雁荡图卷》
比较奇特的一卷元画,它的逸笔山水是元人风格,楼阁像宋人却又略夸张,飞檐都高高翘起。人物线条细致入微。
元,华祖立《玄门十子图卷》
这件作品让我很惊艳,人物画得太好了,风格应该是吴道子-李公麟一路的,难得的是面部极具立体感,最爱其中的列子,真是“吴带当风”的典范。字是吴炳所书,也很好。
元,佚名《杏花鸳鸯图》
宋人院画传统的写生作品,画得很工细,花很好,鸳鸯略呆,画幅显得较残旧。
原以为可以一篇写完上博的,但是图还是太多了,明清绘画以及黑石号特展等有时间再写吧。
●《中国历代绘画馆、书法馆陈列》
时间:2021年1月19日换展
地点:上海博物馆
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画游记